老年人感染死亡率攀升, 抗藥性危機不容忽視
當抗生素未按完整療程服用時,細菌可能會受到抑制但未被完全消滅,這樣一來,殘留的細菌有機會適應藥物的存在,逐漸進化並產生抗藥性。
大家多少都應該聽過「抗生素抗藥性」這個名詞,是指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受性,導致原本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失效,造成感染難以控制,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安全。抗生素抗藥性不僅增加治療難度和成本,還可能引發治療失敗和致命危機;預防抗藥性的關鍵包括正確使用抗生素、避免濫用抗生素和加強感染控制。
疾管署署長莊人祥指出,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的最強而有力的武器,但是由於抗生素的濫用,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甚至有研究預測,到了2035年時,全球人的平均壽命恐怕會因為抗藥性而縮短1.8年,到了2050年,更是每3秒將有1人死於抗藥性細菌的感染。
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張上淳則從經濟層面分享,台灣每年因為抗藥性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元,這不僅僅是政府巨大的財政負擔,也顯示出公共健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如此麼嚴峻的挑戰,健保署投入了2.25億元於感染控制提升計畫,行政院也將於明年(2025年)啟動防疫一體抗藥性管理計畫,將全力阻止抗藥性危機的蔓延。
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降低抗藥性細菌比例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則以臨床數據說明,雖然5歲以下兒童因為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了5成,但反觀70歲以上老年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卻上升了高達80%。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與長照機構的抗藥性問題將變得更加嚴重;尤其是加護病房中的重症患者,由於抗藥性細菌感染,往往需使用到第二、第三線的藥物,甚至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最終導致死亡等憾事發生。
張峰義理事長進一步說明,門診開出的抗生素佔總體抗生素使用量的80%到 90%,這與患者對抗生素的期待 、臨床醫生的診療壓力以及工作量有關。為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今年健保署已啟動健保補助計畫,透過對醫療機構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抗藥性細菌的比例。
抗生素抗藥性就在你我身邊
三軍總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表示,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不只有在台灣,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時就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主要是因為抗生素抗藥性的發展越來越嚴重,例如過去大家覺得抗藥性只會發生在用了很多輪抗生素的重症患者身上,但經他的臨床觀察發現,門診病人中就發生抗藥性細菌的感染,甚至連畜牧業中如果為了避免豬隻、牛群感染而受到損失,而長期使用抗生素,也可能會篩選出抗藥性的細菌在我們身處的環境裡。
簡單來說,因為抗生素抗藥性的關係,一些原本可以被藥物輕易殺死的細菌不但沒有被殺死,反而進化而變得更強大,必須要用更強的藥物才能將之消滅;舉例來說,將來我們只要發生肺炎或是傷口有一點小小感染,可能就會因為抗藥性的關係而無法被控制住,進而威脅到生命。
請勿濫用抗生素 1.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在病毒感染例如感冒或流感、新冠肺炎等情況下使用抗生素,導致正常菌群被抗藥細菌取代。 2.未按療程完成治療:在抗生素療程中,停止使用抗生素可能會讓尚未完全清除的細菌繼續存活,這些存活的細菌通常具有較強的抗藥性,並繁殖出更多更強的抗藥性細菌。 3.過度使用廣效抗生素:廣效抗生素可以殺滅範圍廣泛的細菌,但也會促進抗藥性基因的擴散;因此,特定的感染應選擇窄效抗生素來降低抗藥性的風險。 |
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不一定要使用抗生素
邱俊翔指出,臨床上常戲稱,抗生素對有些醫療人員來說是一種「安眠藥」,給發燒病患開立了抗生素,就覺得比較安心,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在臨床上遇到病人有濃痰、濃鼻涕或嚴重咳嗽時,有些病人或部分醫師,確實會想透過抗生素治療讓患者把病情控制下來;但從研究中發現,濃痰、黃痰不一定就代表是細菌感染,更何況若已確診是流感或新冠病毒感染,那麼即便用再強的抗生素也沒有用。
如果一旦感冒、流感就吃抗生素,長期下來正常菌群可能被抗藥細菌所以取代,當下次不幸被感染例如肺炎,可能原先所使用的抗生素就沒有效了。至於有些人會說,為什麼感冒吃抗生素就好了,那是因為病毒感染本來就有一定的時程,時間到了病毒感染自然會痊癒,就像是一般感冒不吃藥也會好的原理。
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 很多民眾以為消炎藥就是抗生素,邱俊翔表示,這是兩種不同機轉的藥物,儘管有時兩者可能都被用在感染症患者,但在作用機制、使用目的以及適用範圍上都有明顯的不同。簡單來說,抗生素專門用於殺滅或抑制細菌生長,對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和新冠病毒)無效,用於治療細菌感染,例如肺炎、泌尿道感染、扁桃腺炎等疾病;消炎藥主要用於減少體內的發炎反應,無論是由細菌、病毒、過敏反應還是外傷引起的發炎都適用,去抑制體內發炎因子的生成,減輕腫脹、疼痛和紅腫等發炎症狀。 |
不按療程服用抗生素,小心引發抗藥性
邱俊翔進一步說明,每一種需要服用抗生素的疾病,根據過往臨床經驗和研究去制定出不同的療程,例如泌尿道感染要吃7天的抗生素,骨髓炎需服用6~8周,要用多少的藥劑量和時間,都必須依賴過去的臨床實驗結果。例如骨髓炎患者只吃2周的抗生素,因為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消失,就不再服用藥物,此時躲在骨髓裡的細菌不但沒有被殺光,反而因為被抗生素篩選過,變得更強大,之後再使用同一種抗生素治療,就會因為有抗藥性而無效了。
當抗生素未按完整療程服用時,細菌可能會受到抑制但未被完全消滅,這樣一來,殘留的細菌有機會適應藥物的存在,逐漸進化並產生抗藥性。邱俊翔提醒,第一不隨便使用抗生素,一旦需要使用,表示醫師判定身上有細菌,所以需要使用,就得按照療程完整使用。如果在服藥過程中有不適狀況發生,例如感到噁心、腹瀉或長疹子等,應該回診告知醫師,換另一種抗生素來使用,並繼續把療程走完,才不會產生抗藥性。
謹守「4不1要、診間3問」
最後,邱俊翔呼籲,維持抗生素的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應對手段之一,而要維持抗生素的多樣性,必須透過正確使用抗生素來達成。
但臨床上常見民眾對於抗生素有許多錯誤的迷思,包含會在診間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導致不當使用進而產生抗藥性,或是將自己沒吃完的抗生素分給親友吃,甚至是沒有乖乖吃完整個療程,進而導致抗藥性產生。因此,邱俊翔呼籲到民眾日常生活中必須要做到「4不1要」原則:
1「不」:不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
2「不」:不自己購買抗生素來吃
3「不」:不隨便吃他人給的抗生素
4「不」:不自行隨便停用抗生素
1「要」: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邱俊翔說明,在診間醫師開藥時,也可以詢問醫師3個問題,也就是「診間3問」,可以幫助民眾在看診時與醫師進行有效的溝通:
1問:「有沒有」,可以問問醫師,我的處方藥物中是否含有抗生素?
2問:「吃多久」,問問醫師處方藥中的抗生素應需要吃幾天?
3問:「小心什麼」,這一次服用的抗生素應注意什麼事情,例如有的需要空腹吃,有的需要監測肝功能,還有些抗生素會讓人產生視幻覺,就得趕緊回診。